反差 婊 故事丨惠泽青岛 享誉文学界——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踪迹

发布日期:2024-09-28 14:33    点击次数:195

反差 婊 故事丨惠泽青岛 享誉文学界——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踪迹

1947年2月3日《大公报》上有一篇签字“司徒良裔”的作者发表的《杨振声小记》,以爽脆优雅之文笔反差 婊,勾画出杨振声的名士风范:

杨,字金甫,山东蓬莱人,与吴佩孚同乡里。吴以军人而有风骨,杨以文士而英俊绝世,论者谓为蓬莱二难焉。然以风范论,杨尤过吴。婷婷玉立,面貌欣慰,令人不敢近,近则自惭吝惜,若鸦凤之比拟也。……杨真今世之风骚人物也。冯友兰论晋人风骚,谓必有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见《玄学考虑》九卷三期。)杨氏有焉。然晋人风骚,弊至于荡,杨无其弊,而温存尔雅,此其是以难能。如今,人们比较熟习蓬莱的军人吴佩孚,却对杨振声的生平、事功不甚暴露。

杨振声是谁?咱们不妨以他的简历,为他画一帧爽脆的肖像。

杨振声,字今甫,亦作金甫,别号希声,1890年降生于蓬莱水城一个田主家庭。蓬莱水城是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操练水师、抗击倭寇之所。那里留传的大铜炮,引发起他的爱国情绪。杨振声生涯的期间,正处于日寇入侵时期。他的爱国心扉,仿佛从历史中延展而来。

杨振声在北大求知时和傅斯年、罗家伦沿路创办《新潮》;“五四引导”中因火烧赵家楼而被捕;留学好意思国哥伦比亚大学,获训诲学博士学位;1925年,出书演义《玉君》;1928年,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文体院院长兼华文系教授;1930年,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20世纪30年代,主编中小学教科书;任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主任;执教联大华文系,推动新文体的教学;联大竣事后,杨振声北上任教于北京大学。

杨振声在当代文体史和高等训诲史上都留住了光彩夺主义一笔。关联词,他却被淡忘了。

风浪际会

因“五四引导”两次下狱

“中国事中国人的中国!”“消释二十一条!”“收回山东职权!”阵容浩瀚的学生游行队列,正向东交民巷进发,其中有一位身材广宽的山东大汉,标语喊得格外响亮。这个心中烧毁着一团肝火的后生人就是杨振声。“五四引导”爆发时,杨振声29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五月四日是个无风的好天,却总以为头上是一天的风浪。”“五四引导”过去35年后,杨振声在《回忆五四》文中写谈。

1918年,这是一个酝酿着新念念潮的年份。1918年12月3日,“新潮”社设立。《新潮》裁剪部由傅斯年、罗家伦和杨振声三人构成,傅斯年担任主任裁剪,罗家伦担任裁剪,杨振声担任布告。俞平伯回忆说:“新潮社设在沙滩北大红楼东北角的一个斗室间里,与北大藏书楼毗邻。参加新潮社的有:法科同学汪敬熙、何念念源;文科的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顾颉刚、江绍原、康白情、李小峰、孙伏园、俞平伯。咱们办刊物曾得到校方的资助(每月大洋四百)。校长蔡元培先生躬行动咱们的刊物题写‘新潮’两字。英文名Renaissance是‘文艺复兴’的深嗜。”

《新潮》创刊号问世后,转倏得销售一空,甚至于连印三版,销售3万多册,比当今的纯文体杂志销量还大。后生学子们驰驱相告,一本杂志“已经翻阅得破破灭碎了,照旧邮寄来、邮寄去”。

1919年5月4日,杨振声和《新潮》杂志的同仁们沿路冲破军警重围,冲进紧闭的曹汝霖家的大门,痛打陆宗舆,火烧赵家楼。“火烧赵家楼”是“五四引导”中惊险的一幕,细节是若何的?杨振声的犬子杨起在《对于我的父亲——杨振声》文中记叙了细密的历史场景。杨振声在紧闭的赵家楼大门前凭身材高大与另外几个高个子同学率先攀进曹宅打开大门。随后,大群学生蜂拥而至。火烧赵家楼后,巡警总监吴炳湘和步军统领李长泰率大队军警赶到,以武力闭幕全球,随即以“学生灭口纵火”罪名捕人。其时,普遍学生已经除去,杨振声等少数督察步骤的学生被捕。杨振声在《回忆五四》文中说:“那时照旧无训导,若人人整队而入,整队而出,巡警是捕不了人的。”

5月6日,蔡元培躬行到巡警厅以身作保,要求开释被捕学生。次日,被捕学生被开释,北大整体学生在红楼北面广场理睬。蔡元培和被捕归来的学生合影。1919年5月25日,在“五四”当日被捕、刚刚被开释没几天的北京大学国文系学生杨振声,受北京学生谐和会委托,与其他三名代表沿路,去与京师巡警总厅办交涉,要求返璧被截留的《五七》日刊。巡警当局远隔了学生代表的要求。

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写谈:“巡警总监吴炳湘又长又臭、夹软带硬地训了咱们一顿,咱们照旧要他还咱们的报。‘你们挑动军警抗拒!’咱们知谈这是因为学生在街头讲演时,也有军警站在人群好听,而且在最近周刊上有一篇《告军警书》。他们有些面不改色起来。咱们照旧要他还咱们的报。‘若何?’他的酡颜涨得像灌肠,大叫,“给我扣下!’咱们就被押解到一间阴湿发霉的小房子里去了。”

杨振声又被捕了,在监狱中,与世远隔,但他安详不下外面的引导。他闭上眼睛,“五四”前夕各校代表大会上激烈的发言,天安门前见效的会师,大队卷向赵家楼的豪举……一幕幕浮当今他的目下。一个星期之后,杨振声被开释出来。

就在杨振声被捕期间,他的犬子杨起降生了。杨振声在出狱后写的乡信中,充满了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卖国贼的痛恨;在以后的乡信中,他饱读舞孩子好好念书,长大后为国效劳,为国争脸……

1950年,杨振声发表《从文化不雅点上回来“五四”》,反省“五四”在文化上的短处:“一古脑地反对中国旧文化,而又盲目地选藏西洋新文化。换句话说,等于无批判地反对中国文化,而又无批判地接受西洋文化”,“外抗强权,而又欲学其致强的原因,故一切领受;内伤贫弱,而又欲消失其贫弱的来源,故一切打倒”。他的论断是:“虽矫枉过正,势有势必;但到底是过正了。”

文学界翘楚

因演义《玉君》享誉国内

从晚清到民国,中国充满内忧外祸。杨振声那一代人期盼国度强劲、民族富强。由于助长在海边,渔民们的不幸气运给他留住了深切的印象,他熟习渔民的贫乏,童年经历的一切成为他其后进行文体创作的素材。

1915年,杨振声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他和新潮社的同学沿路,见证了新文化引导的风起云涌。新文体与旧文体冲突、交锋,他成为为新文体偃旗息饱读的一员。他提起手中的笔进行新文体创作,从1919年3月,他的演义在《新潮》杂志上发表驱动,《渔家》《一个兵的家》《贞女》《磨面的老王》等直面社会问题的演义接踵推出,激浊扬清,特色显豁。鲁迅评价说:“杨振声是极要描述民间贫乏的。”他由此登上文学界。

《渔家》描述在渔霸克扣和巡警勒诈下渔民的痛楚生涯。《一个兵的家》反应了军阀混战给一个葬送的士兵的家庭变成的祸害。《贞女》申诉一个姑娘因嫁给一个木头牌位而自裁的悲催。《磨面的老王》发达一个雇农凄冷悲楚的心情。“在这些作品中,杨振声怀着强烈的人谈主义的震怒和鼎新,表示了社会的昏黑,展现了那些生涯于底层的人们的痛楚气运。”杨振声的这些作品,是新文化引导之风吹开的新文体之花,植根于渊博的社会泥土,以当今的视力来看,他的文体创作无疑是超前的,其文体价值亦然不可消亡的。

杨振声的文体创作被“五四引导”中断了,这似乎预示着新文体无法绕过补阙拾得这一更大的历史做事。1919年秋天,杨振声获取山东官费留学资格,赴好意思国留学,最初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心理学,后又到哈佛大学攻读训诲心理学。文体创作和大学训诲,就成为杨振声的两大人生底色。1924年,杨振声学成归国,历任武昌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28年8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第949号简任状,任命罗家伦为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立即礼聘了杨振声、冯友兰等人到清华大学任职。杨振声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兼文体院院长。

1924年,杨振声留学归来。这一年,他创作了《玉君》。这是中国当代文体史上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较早发表的中篇演义之一。杨振声的这篇代表作,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体史上的地位。它被列为《当代文艺丛书》第一种,1925年2月1日由北京当代社出书,哄动一时。

《玉君》是一部反应中国后生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配解放的名著。演义塑造的年青人周玉君和林一存,是在五四新文化引导影响下醒觉的小常识分子。周玉君与杜平夫相恋,遭到家庭的反对。杜平夫去法国留学,将周玉君托付给刚刚留学归来的好友林一存。而林一存与周玉君是总角之好的游伴。白嫩温存的玉君,面对父亲的包办婚配和封建军阀之子的逼迫,从不舒适萎靡中萌生出叛逆精神,轻薄与家庭决裂。她逐渐醒觉,“以后我要离开家庭,跑到社会里,我方去造生涯”。她在改变我方的气运的同期,也生发出改变社会的洪志,“反对社会的恶轨制”。玉君的好友林一存在背后支抓她。林一存具有超过的民主主义念念想,对那时的昏黑让步的政事和以财富为根底的训诲极为起火。林一存经历了悔过、苦恼、徘徊的心路历程,有少量孤芳自赏,有少量恇怯。比拟起来,玉君的念念想蜕变及作念出抉择,勇气可嘉,可谓是五四新文化引导之后新后生的典型。

演义终末的结局是林一存送周玉君、周菱君姐妹去法国留学。林一存“一个人坐在小舟上,把握飘荡,不知何处归去。举目四顾,海阔太空,只远远地望到一个失群的雁,在天边逐着孤云而飞”。

正因为玉君取舍了零丁的人生谈路,这部反应后生男女冲破封建牢笼追求婚配解放的演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第一版首印2000册,很快卖完毕。1925年5月,《玉君》又重版加印了1000册,并换上了闻一多遐想的新的封面。

1925年2月第一版的《玉君》,封面爽脆,白底,蓝色方框中嵌蓝色的篆体“玉君”两字。方框左侧为“作者杨振声”。1925年5月《玉君》重版,选拔了闻一多遐想的封面。这个封面以玄色、红色和白色为基调,颜色鼓胀而激烈。封面上那幅具有别国风情的画,源自书中林一存的一个虚幻:“仿佛是在埃及的东岸,赤圆的落日,如同夜火一般,照的沙漠都通红,从天边的椰树间,跑出一群生番来,飞隼一般的快,直扑到我眼前来捉我,我一时看成无力,只好由他们绑起。再一昂首,看见平夫骑在骆驼上,象个王子……其后又转出一个女王来,与平夫并辔骑在骆驼上。”闻一多遐想的封面上,手执红心盾牌、长矛的平夫和在其死后的女王,骑在骆驼上并辔行进。底下是身穿黑衣的生番。

《玉君》重版之时,闻一多正在留学归来的汽船上,若何能为杨振声的新作遐想封面呢?

蓝本,1924年秋,行将归国的杨振声在哈佛大学遭受梁实秋,对文体的青睐将两人聚拢在沿路。两人相见,依然交谈,均觉相知恨晚。杨振声对梁实秋说到我方创作的演义《玉君》,策动归国后出书。梁实秋就谈起闻一多在国内出书诗集《红烛》的经过,并说闻一多遐想的册本封面很有特色。杨振声通过梁实秋,请闻一多遐想《玉君》的封面。1925年2月第一版时,闻一多遐想的封面尚未邮寄到国内。重版时的《玉君》封面,是杨振声、梁实秋、闻一多第一次合作,亦然他们友情的见证,这为他们1930年在青岛合办国立青岛大学奠定了基础。

杨振声听从了邓以蛰、陈源和胡适的建议,将《玉君》改了三遍。由于不认同杨振声的文体创作不雅念,鲁迅对《玉君》颇有微词:“他要诚挚于主不雅,要用人工来制造瞎想的人物。而且凭我方的瞎想还不够,又求教过几个一又友,转变了几回,这才完成一本中篇演义《玉君》。”接下来,就是批判了:

他先决定了“想把自然艺术化”,独一的技艺是“说谎话”,“说谎话的才是演义家”。于是依照了这定律,况兼博采众议,将《玉君》创造出来了,关联词这是一定的:不外一个傀儡,她的降生也就是示寂。咱们此后也不相逢这位作者的创作。

的确,杨振声只好这一部中篇演义问世。梁实秋也说“惜从此停笔,不再有所著述”。杨振声凭着《玉君》以及他的短篇演义享誉文学界。比起创作,他的文体活动愈加丰富多彩,从20世纪30年代初,《大公报》副刊聚积了一批作者,就是以杨振声、沈从文为中枢的。

执掌青大

礼聘国内一流学者

1929年,训诲部设立了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聘蔡元培、杨振声、何念念源、赵太侔、傅斯年等9人为筹备委员,决定以私立青岛大学校址为基础(今海洋大学东北角)设立国立青岛大学。7月8日,在青岛汇泉大饭馆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杨振声是常务筹备委员。1930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训诲部矜重担命他为校长。

杨振声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一石激起千层浪。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吴宓在其日志中记录了此次人事变动。他对杨振声离开清华大学感到恻然。

即使远在上海的鲁迅也关注着杨振声的动向。1929年7月21日,鲁迅在给章川岛(章廷谦别号川岛)的信中说:

青岛大学已开。文科主任杨振声。此君近来似已聚集周启明之流矣。此后各派分合,当颇改不雅。语丝派当消失也。陈源亦昔时青岛大学,还有赵景深、沈从文、易家钺(君左)之流云。

章川岛是鲁迅的学生,亦然鲁迅最亲密的一又友之一,是《语丝》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鲁迅在信函中语带调侃,流知道一种不屑。杨振声的确礼聘了他的一些一又友作念国立青大的教授,但他都是为了大学的发展。鲁迅信函中提到的这些人,只好沈从文于1931年夏天到国立青大华文系担任讲师。在杨振声担任校恒久间,文体院教师中,闻一多、梁实秋、方令孺、沈从文、陈梦家等都是“眉月派”成员,因而鲁迅称国立青大是“眉月派”“布谈”的“圣地”。1936年夏天,台静农从厦门大学到山东大学执教,写信邀请鲁迅来青岛避暑。此时,鲁迅生病,他在信函中回复:“伯简兄:九月三旬日信早到,或惫或忙,遂稽复兴。夏间本拟避暑,而病不脱体,未能离开大夫,遂亦不可离开上海。”这封信是鲁迅病逝前四天发出的。由此可见两人之前的生死之交。终其一世,鲁迅都莫得登陆青岛。自然青岛海滨有鲁迅公园,但鲁迅莫得在青岛留住踪迹。

事实上,杨振声选聘大学教师绝顶严格。废名通过俞平伯写信给周作人,但愿由周作人出头保举他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杨振声婉词不容了。杨振声想在国立青翻开设历史系,策动礼聘顾颉刚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莫得来青岛,开设历史系的策动搁浅。宁遗勿滥,这是杨振声用人的原则。

为何取舍杨振声担任校长?因为他的身份和阅历。杨振声是“五四引导”的学生首级,两度下狱;是新文化引导中涌现出来的演义家,因演义《玉君》蜚声文学界;是好意思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训诲学博士,令胡适刮目相看的训诲家。杨振声是山东蓬莱人,是蔡元培任北大校万古的高足。这一切条款优化组合,成为杨振声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的优势。

1930年,杨振声在职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之前,在清华大学任教务长兼文体院院长。作为蔡元培的得志门生,他学习北京大学“念念想解放,俱收并蓄”的办学念念想,一样也领受了罗家伦担任清华大学校万古的办学步调——学术化、民主化、规律化、军事化。国立青岛大学初设文、理两学院,文体院下分为中国文体、番邦文体、训诲三个系;理学院下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系。

杨振声曾到好意思国留学,对泰西训诲轨制和办学技艺比较熟习,对大学训诲有着深切精好意思的见解。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校恒久间,他邀请着名学者来校演打仗讲学,章太炎、胡适、罗常培、冯友兰、陈寅格等人都曾作念客国立青岛大学。

让咱们望望那时国立青岛大学的师资力量:闻一多任文体院院长兼华文系主任,梁实秋任外文系主任兼藏书楼馆长,黄敬念念任训诲系主任兼训诲学院院长,黄际遇任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汤腾汉任化学系主任,曾省(省之)任生物系主任,蒋德寿任物理系主任。他们都是国内一流的学者,其中许多教授有到泰西留学的布景。

杨振声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后,对课程推行结构作了调整,他带头开设了“演义作法”课,并亲登讲台教授,把新文体课提到了与“楚辞研究”“诗经研究”同等地位,而且使之成为全华文系课程的中心和先导。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行家之谓也。”这是清华大学终生校长梅贻琦的名言。在杨振声看来,一流的高等学府,不仅要礼聘行家,也要建造大楼。杨振声十分垂青学校的设备开导,他任校万古期,主抓建造了高程序的科学馆、藏书楼,为国立青岛大学营造科学民主的优良学风提供了阵脚和依托。

在青岛任职期间,杨振声对青岛的地舆环境、自然资源、名胜文件等作了谨慎的检会分析,提倡了颇具远见的办学谋略,力倡开办海洋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他提倡将国立青大建成海边生物学研究中心。他主张:“青岛隔邻海边生物之种类,富贵不亚于厦门,而天气凉热适中,研究上较厦门为便。若能利用此便,创设海边生物学,不但中国研究海边生物者皆须于此求之,则番邦粹者欲知中国海边生物学之情形,亦须于国立青大求之。”杨振声的真知卓见,在他担任校长的两年渐渐体现出来。

诗酒风骚

在青岛的生涯点滴

1930年,杨振声在青岛时,和赵太侔住在黄县路7号(杨振声之子杨起认为父亲在青岛寓所为恒山路2号)。梁实秋说:“他和教务长赵太侔住楼上,一人一间卧室,中间是客厅,楼下住的是校医邓仲纯配偶和小孩,伙食及家务均由仲存夫人负责经管。今甫和太侔都是有家室的人,但是他们的妻室从不随住任所,今甫有一儿一女偶然露面辛劳。”

杨振声在青岛期间,过了一段相对牢固而优渥的生涯。在国立青岛大学教学的学者们,教学之余都喜欢到位于黄县路7号杨振声的住处喝茶谈诗,煮酒论文。频繁手中拿着一个大烟斗的杨振声也“老是热诚宽宥,不是端出咖啡,就是沏上清茶”。黄县路7号俨然成为文艺活动的中心,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诱惑了学校的教授和学生。这里的情形让人想起林徽因的“太太客厅”,自然不是正规的文艺沙龙,但足以与之比好意思。事实上,和杨振声买卖的多为眉月派文士,大多有到泰西留学的布景,念念想活跃。

杨振声在青岛期间,中国的文学界上发生了一件大事。1931年11月19日,墨客徐志摩所乘飞机在山东济南隔邻的开山失事,徐志摩身一火。梁念念成拍来的电报到杨振声手中时,沈从文、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恰巧在杨振声家中品茶。这个恶耗把人人胆寒了。杨振声让沈从文赶紧连夜乘火车赶往济南。徐志摩是杨振声的好一又友,他们从1926年4月驱动就在沿路裁剪《晨报副刊·诗刊》,成为刎颈石友。杨振声来到青岛之后,他们之间还保抓着策动。出人料想的恶耗让杨振声悲痛不已,他写下悼念文章《与志摩终末的一别》,记叙他们于1931年6月在北京终末相见时的情状。那时他们约好,杨振声在青岛等候志摩,但是徐志摩走了,再也不会来青岛了,“是的,咱们的亏本,不仅仅一个一又友,又是一个墨客,一个散文家,更紧迫的,是人类中失掉了一曲《广陵散》”。这篇一千多字的散文,对志摩的一世作了精好意思的综合。

杨振声有时驱车到汇泉湾的沙滩上坐坐反差 婊,或是去崂山走走,或是到第一公园赏西府海棠和樱花。杨振声和闻一多、赵太侔、梁实秋等人关系很好,成为志同谈合的一群,他们曾结伙到崂山小憩,一游就是数天,对棋盘石一带的舒适尤为抚玩。

杨振声豪于酒,“尤长拇战,挽袖挥拳”。杨振声提议每周校务会议之后,都照例来一次宴饮。他们依次在鲁菜馆子顺兴楼和豫菜馆子厚德福两处聚饮。杨振声和梁实秋、闻一多、赵太侔、陈季超、刘康甫、邓仲纯、方令孺等人被称为“酒中八仙”。他们还自拟一副春联:“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据梁实秋回忆:这些人常“三十斤一坛的花雕搬到席前,罄之尔后已,黄昏入席,夜深始散”。

有一次,胡适来青岛讲学,下榻在宋春舫主抓的“万国调治院”。杨振声出头宴请。胡适看到他们划拳牛饮惊恐不已,吓得连忙把夫人赠的刻有“戒酒”二字的控制带上,要求罢战。寥寂孤苦孤身一人时喝酒,沉闷气氛时喝酒,豪情万丈时喝酒,酒让他们宁静的生涯掀翻了浪潮般的喧哗,在历史久远的夜空里回响。“酒中八仙”是青岛历史上一段文士的佳话,别忘了杨振声的家乡是蓬莱,那是传闻中八仙过海的场所。关联词在阿谁漂泊升沉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借机骚扰中国,秀好意思的青岛也不是极乐世界。

其后,胡适写信给杨振声,婉词劝杨振声闭幕“酒中八仙”。其后步地急切,“酒中八仙”自行闭幕。

1932年,朱自清从欧洲归来到青岛,住在不雅海二路49号王统照的家中。王统照回忆说:“久别晤谈自然欣慰,沿着海边分布,佩弦(朱自清字佩弦)头一次看到这么涛明波软的浴场,十分欢悦。咱们在一所咖啡馆里谈到傍晚散去。一又友欢聚之乐令人向往。”

王统照陪若朱自清沿路到黄县路上杨振声的宅中去看望他。朱自清是杨振声在北京大学念书时的同学。1930年8月,杨振声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校长,所遗清华大学中国文体系主任一职,校方请朱自清代理。这些“五四”时期新文体的开拓者在青岛相见,自然十分欣慰。

其后,朱自清以“茶”为韵,写了一首《叠茶字韵赠今甫》:

漫郎四海漫为家,看尽春风百种花。

已了向平儿女愿,胸宇淡似雨前茶。

漫郎典出《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一《元结二·自释书》,指唐代谈家学者元结,借指放荡身段不受庸碌收敛的文士。向平之愿是个典故。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隐士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很有才学,就是不肯仕进,他奉养几个儿女长大成人,并帮他们完娶妻嫁,便同家人告别,与友人北海禽庆遍游五岳名山,终末客死异域。杨振声以原韵和诗:

到处为家不是家,陌头开遍刺桐花。

海角无奈乡念念渴,细雨疏帘酒当茶。

“到处为家不是家”,青岛仅仅杨振声性射中的一个驿站,可惜提供给杨振声证实训诲才调的时分并不长。1932年,青大学生为了要求“国民政府”抗日,集体抢乘火车去南京游行示威。学生回青岛以后,蒋介石密令惩办、逮捕为首学生。当年“五四引导”中的学生首级杨振声,作为一校之长,很难科罚学生的游行之举,他被动去职。对杨振声的去职,南京和青岛方面都作了一些遮挽的戮力。但是,杨振声的去意已决,他的取舍并莫得因训诲部的遮挽而改变。

对腾达的国立青岛大学而言,杨振声的离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亏本,这其中办学标的、声誉和人脉资源上的影响随后就显现了出来。贵寓骄气,杨振声去职后到了北平。而杨振声的去职,也使国立青大的师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沈从文便接受了杨振声的信邀,于1933年夏天登程去了北平。

名师风范

杨振声和《大一国文》

1932年,杨振声从国立青岛大学去职,回到北平。次年,受训诲部委托,由朱自清、沈从文协助,他在北平主编《高小实验国语教科书》和《中学国文教科书》。1935年,前者以“国立编译馆”风景由商务印书馆出书。为了编好高小的国语教科书,杨振声躬行到北师大实验小学执教。他既能教大学,又能教小学。胡适对杨振声赞赏有加。

作为名师,杨振声是若何讲课的?他站在讲坛上是若何的情形?咱们不妨从其学生的回忆中感受他当年风韵。

1929年,萧乾在燕京大学旁听了从清华来的客座教授杨振声的“当代文体”。在萧乾的记忆中,杨先生从来不是轻重缓急,而像是带着学生在文体的百花圃中踱步,和学生沿路抚玩一朵一朵的鲜花,他时而指指点点,时而千里吟念念索。“他都是先从一部代表作讲起,然后引导咱们去读作者旁的作品并探讨作者的生柔顺念念想倾向。谨记国内他提神讲的是鲁迅的《呼吁》,茅盾的《蚀》,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郁达夫的《千里沦》和沈从文的《月下小景》。对这些作者,他频频是先从他个人的印象谈起,亲切而娓娓动听。番邦作者他讲过托尔斯泰的《干戈与和平》,陀夫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哈代的《还乡》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萧乾写这篇文章时,距离他听杨振声的课已经过去54年。但在他的回忆中,杨振声越发风韵浮现:“每次上课,他都抱了一大叠夹着纸条的书。随讲随引。他不念预先准备好的教材,也从不把我方的不雅点强加给学生。他只启发,并不灌注。他一向对恭候人,对我这个旁听生也从未气氛过。”

杨振声在“京派”文士中是老年老式的人物,他耿直、朴实、热心,扶携了一普遍后生作者。萧乾称杨振声为“发蒙丰足”。恰是在杨振声的扶携、匡助下,萧乾炉火纯青,在文体创作的殿堂里崭露头角。沈从文蜚声文学界和杨振声的扶携也有很大关系。

在杨振声主抓编撰教科书期间,萧乾频繁到杨振声家中求教。“除了去西斜街看望他,我还常同他一谈参加在北平举行的文艺嘉会,去中猴子园品茗或到朱光潜先生家去听诗朗读。对于我那时的每篇习作,他都曾给过饱读舞。”杨振声指导萧乾进行文体创作,也把一又友先容给萧乾。

罗常培在《七七事变后北大的残局》一文中提到这么一个细节:“那天(七月八日)晚上,杨今甫(振声)本来权术在他的新房——旧那王府——约咱们几个一又友吃饭。因为临时同和居不肯出来‘嘱咐’,于是他也把咱们‘嘱咐’了!那时今甫正和沈从文专机杼剪中小学教科书,还没矜重加入北大。可他离平赴京,对其后长沙临时大学的设立尽了很大的力量。”

抗战时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组建长沙临时大学,杨振声代临时大学主任秘书周炳琳的职务,驱动了漂泊西南寰宇间的旅程。

1937年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矜重开课。华文系学生孙昌熙是山东人,得到杨振声的关怀,他说:“先生在公事丛生中,在山东局面吃紧、鲁籍学生惶遽不安的时候,不忘照拂他们。爱乡才调爱国,卫国就是保家,培养人才,储备力量,规复失地,我体会这大约就是那时先生的心情。”一些因有繁难而影响念书的山东学生,或是为了谈谈局面的学生,常去找杨振声。孙昌熙在这种情形下见到了杨振声。“时已冬令,先生已穿长棉袍,愈显高大,而风范超逸。前发稍稀,长方形脸上,视力炯炯,高鼻梁,口含一只大烟斗,多听,多念念考,未几语言,关联词即之也温。笑起来极为豁达,是位典型的玄学家和训诲家。”

孙昌熙在与杨振声的赓续打仗中,渐渐感受到他的富余学识和人格魔力:“先生在呶呶不休中,多幽默风韵,使人如坐春风。他也批评人物,但不露锋,让你自去念念索:如对某画家的作品,只说他在国内开画展时展出的是西洋画,而在番邦则展出中国画。先生是有资格考虑的。先生的艺术修养极深,书道韵味高尚……”

1938年,吴宏聪考入西南联大华文系,最想见到的先生是杨振声、闻一多、朱自清,因为他在中学期间就读过这几位先生的文体作品。杨振声在“五四引导”中的豪举,更是诱惑着吴宏聪,他总想找个契机一睹先生的风韵。杨振声在给学生解释《大一国文》为什么莫得选编闻一多、朱自清和我方的文体作品时,吴宏聪恰好听到。吴宏聪回忆:“他嘴里叼着烟斗,夷易近人,立场是那样的谦善,给我留住了极为深切的印象。”

1941年秋,考入西南联大的袁可嘉上“大一国文”课,对杨振声印象很深:“当年教我语文的是杨振声丰足,他身穿长袍,口衔烟斗,呶呶不休徐志摩的情状,寥若辰星如在目下。”

从《国立西南联大校史》中可知,杨振声先后任西南联大主任秘书、叙永分校主任等紧迫行政职务,还主编了《大一国文》。“西南联大华文系对大一国文课是十分宝贵的,系里设立大一国文编纂委员会,请杨振声主抓。”选杨振声来作念这项做事,可能是考虑到他具备的两种优势:一方面他是对新文体有影响力的作者;另一方面,他在30年代就驱动携带训诲部的中小学教科书编写做事。他于1938年驱动编选课程,由整体任课教师保举篇目,几经揣度盘考,并在使用经由中赓续总结训导,增删篇目,到1942年编定。这册西南联大总共学生必修的《大一国文》课本包含文言文15篇、语体文11篇、古典诗词44首。他们把反应新文体引导事迹的当代文体作品(包括散文、演义、戏剧文体和文体表面)引进大学国文教材,这一作念法具有划期间的真谛。这不仅把作为寰宇中心的北京地区自“五四”以后宝贵口语文的传统辖到比较阻滞保守的西南,同期给训诲当局的严重复旧倾向以千里重打击。

多年之后,汪曾祺回忆那时读的《大一国文》,认为是一本“京派国文”。他在谈联大《大一国文》的特色时,写谈:

这本书编得很有倾向性。文言文部分特出地选了《论语》,其中最特出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稚童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这种超功利的生涯立场,接近庄子念念想的淘气自然的儒家念念想,春联大学生有相配深广的潜在影响。还有一篇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一般中学生都读过少量李清照的词,不知谈她能写这么情绪深挚、洋洋纚纚的散文。这篇散文春联大文风是有影响的。语体文部分,鲁迅的选的是《示众》。选一篇徐志摩的《我所知谈的康桥》是预料中事。选了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就有点非凡。更非凡的是选了林徽因的《窗子之外》。

笔者查阅《国立西南联大校史》,得知这是1942年~1943年的篇目。语体文还有胡适的《文体改良刍议》。汪曾祺记忆中的丁西林的脚本《一只马蜂》,实为丁西林的《压迫》(独幕剧)。汪曾祺对这个课本印象深切,很多情绪:“这是我走上文体谈路的一本发蒙的书。这本书当今大约是很难找到了。若是找得到,翻印一下,也怪有深嗜的。”那时的《大一国文》只印课文,莫得疑望、题解、作者先容和领导教材,16开本白报纸铅印,印数未几,致力棒一样由前一届学生传给下一届腾达。

从《大一国文》篇目可见,以杨振声、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的意见占了优势,领受了新文体的效率。1944年,面对训诲部复旧的倾向,大一国文编纂委员会又选编了一本《西南谐和大学大一国文习作参考文选》(后更名为《语体文示范》),选入了胡适、鲁迅、冰心、徐志摩、宗白华、朱光潜、梁宗岱等人的文体作品和文体考虑。

杨振声为此书撰写的绪言《新文体在大学里》特出地点明了向训诲当局复旧倾向作斗争的编印宗旨。值得一提的是,《大一国文》《语体文示范》两本教科书未选杨振声、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本校教师的作品,有益“侧目”,以免引起诬蔑。

杨振声除主编《大一国文》外,还在华文系开设“汉魏六朝诗”“中国当代文体”“中国当代文体盘考及习作”“文体概论”等课程。从在西南联大求知师从杨振声的学生的回忆中,咱们可知杨振声的教学作风和学术孝顺。

汪曾祺回忆:有一个同学在杨振声先生教的“汉魏六朝诗选”课上,就“车轮生四角”这么符合情悖乎理的设想写了一篇很短的酬金《方车论》。就因这份酬金,在期终西宾时,杨先生晓喻该生免考。

任继愈写谈:“我谨记一位同学也就是当今中山大学当代文体研究人人、曾为西南联大华文系助教的吴宏聪,有一次,他的导师杨振声给他出了一篇《论曹禺》的题目,但因为我方的不雅点与丰足不一样,他整整一周不敢见丰足。丰足得知后说,学生的不雅点无用要和教师一样,王人备一样就不是作念学问了,他这才安详地写出了我方的不雅点。”

吴宏聪这么描摹杨振声在西南联大教“中国当代文体盘考及习作”的细节:“他的教学技艺是全新的,每次上课都由先生提倡一些问题让人人盘考……盘考后随着要交习作,盘考演义交演义,盘考散文交散文。他西宾很严格,要求也很高,功课批改更疑望,每次功课都批改得密密匝匝……”当年联大的教授不仅杨振声如斯,沈从文亦然这么扶抓学生进行创作。

吴宏聪还写到杨振声的讲课技艺:“让人人解放盘考,然后先生再针对同学盘及第提倡的问题议论开去,作个总结。”这是那时好意思国大学的教学方式。杨振声留好意思时学的是训诲心理学,不是文体,但如何教书,深嗜是叠加的。随机,正因为学过训诲学和心理学,他才知谈如何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这么的课并不好上,更何况批改功课时,“有时为了示范,先生还替咱们加上几行”。可惜的是,杨振声的讲稿莫得留住来,咱们无法感知其教授“中国当代文体”的风韵。

远见远瞩

推动当代文体教学

长沙临时大学组建时,杨振声是训诲部代表,他与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构成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杨振声任筹备委员兼秘书主任。1938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更名为西南谐和大学。他与三校校长构成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担任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以及华文系教授。

1940年,西南联大在四川叙永建分校,杨振声任叙永分校的主任,相配于分校的校长。抗战时期,杨振声在大后方从事大学训诲做事,发展学术,培育栋梁,进行文化抗战。

在抗战的大布景下,许多学者、文士与政事发生了紧密的策动。

西南联大的国民党籍教授,除少数在战前即已加入国民党外,多数是在联大时期新加入的。朱家骅在出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后,有益将党务鼓吹校园。在其顺利笼络或迂回影响下,相配大一批常识分子接踵加入国民党。1940年,由朱家骅先容,杨振声加入了国民党。1940年12月23日,重庆国民政府公布《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姓名录》,杨振声作为青岛市的独一代表入选。

在抗战期间,除了在西南联大执教外,杨振声还从事与友邦的学术和文化沟通活动。1943年,他和杨钟健应英国文化委员会之邀,赴牛津大学讲学。1944年秋,他被西南谐和人人数往好意思国讲学,教授中国诗歌和中国好意思术史。

通过追述这些政事和文化活动,咱们缺乏感知到杨振声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至于在生涯中他是若何的一个人,不妨看一下同期代学人对他的印象。

杨振声是典型的山东大汉,身材广宽,脸庞线条硬朗,浓眉大眼,透着将强。他秉性粗莽,善饮酒。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诗书俱佳,精通古画赏识。作为“五四”期间的学人,他留学好意思国,学习西方文化,集新潮和传统于一身。

梁实秋在《忆杨今甫》一文中写谈:“今甫身材修长,姿色甚伟,友辈常比之于他所最激赏的名伶武生杨小楼。而其辞吐风范则又温存尔雅,不似山东大汉。在‘五四’期间的文士中,他是杰出人物之一。

杨振声在文物和字画审定方面,是那时数得着的人人。早在抗战之前,当局就对他委以重担。1934年,国民党政府决定选一批古代艺术品参加1935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中国艺术国际博览会,并请托他负责此事。杨振声以为可借此对外先容中国金碧辉煌的文化,让西方阐明中国的艺术,便陶然接受,谨慎筹备。但就在要启航赴英的时候,他才得知这是国民党政府耍的一个贪心,要在展览之后用这些宝贵的艺术品换取军火打内战。在筹备经由中他就说过,只好展出后全部展品竣工无损地运归国内,他才调松衔接。正人有所为有所不为,杨振声获悉内幕后,当即坚决辞去这个职务。

1936年,杨振声在南京主抓寰宇好意思展。他在文体训诲和字画艺术两个范围都是国内一流的学者。他在大学里讲文体,在生涯中与字画相伴。

杨振声学养深厚,行动文静。居北平时,他爱逛古董店铺,喜欢储藏字画,每有新的储藏,频频约请邓以蛰、胡适、朱自清等一又友沿路抚玩。

20世纪30年代,为了研究儿童训诲,这位曾任大学校长的训诲家还跑到北师大实验小学当过教师。在教学中,他讲故事滔滔连续,作念游戏情性盎然,莫得少量儿“师谈尊容”的影子。胡适在一篇文章中也说,1933年冬天,他与杨振声等人应邀去武汉大学演讲。有一天,人似乎要考考几位学者利用“人人语”的水平,便安排他们与小学校和稚子园的孩子们碰头。胡适说,尽管他在国内是“久经大敌的宿将”,在国外也频频博得好评,关联词在此次“西宾”中却不幸落选。在他看来,孩子们自然不错听懂他所讲的故事,却不大明白其中含义;比拟之下,“只好杨金甫说的故事,整体小主人都听得懂,又都喜欢听”。这显然和杨振声的训诲布景关系:1920年,入好意思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心理学、训诲学,获博士学位;1923年,又入哈佛大学专攻训诲心理学。杨振声不仅是一位大学教授,更是一位训诲家。

陈平原教授认为:“维抓着西南联大的当代中国文体课程的,是杨振声先生。”西南联大时期,中国文体系要不要开设“新文体”或“当代文体”课程,依然是个很大的挑战。在联大校园里,新文体家不少,进行个人创作没问题,但作为课程教授则是另一趟事。即等于早已申明远扬的新墨客闻一多、散文家朱自清,也都对此不感兴味;信得过推动西南联大当代文体教学的,照旧杨振声。

孙昌熙在《把中国新文体抬上大学讲坛的人——纪念在抗日干戈期迂回受恩师杨振声(今甫)教授教养的日子》中,满怀豪情地写下这么一段话:“先生在西南联大为中国新文体饱经沧桑地开辟谈路,或者说‘打宇宙’,是见效的。那标记,就是新作者群的赓续涌现。”

杨振声的知人善察、远见远瞩,还表当今礼聘沈从文到西南联大执教,并全力支抓沈从文晋升教授上。杨振声举荐沈从文,主义是扩大新文体的影响,自然也有友情的身分在内。

1939年6月6日,杨振声和朱自清参加西南联行家范学院教师节聚餐会和游艺会,杨振声向朱自清提议礼聘沈从文到联行家范学院教书,朱自清嗅觉“甚繁难”。6月12日晨,朱自清拜访罗常培,商量礼聘沈从文到西南联行家范学院国文系任教一事,限制甚舒坦。

1939年6月27日,联大常委会举行第111次会议,有一项推行是决定聘沈从文为联行家范学院国文系副教授(编制在师范学院的国文系)。

沈从文参加联大,不如那些留学国际、拿了硕士或博士证书的“海归”那样凯旋。杨振声之子杨起在《忽视名利 角巾私第——杨振声先生在昆明》一文中谈到,沈从文入西南联大任教有较大阻力,那时的校委会和华文系似乎并不招供这位作者来当教授,“但是当今回眸看,如实是一步好棋。杨先生为华文系学生物色了一位好的指导习作的丰足,使学生们特地受益”。

西南联大闻人蚁集,开设的都是学术性的课,新文体的影响力还够不上大学课堂。

《杨振声纪年齿辑初稿》中记录了一个小故事,咱们从中不错看到那时沈从文进联大执教阻力何等显着:一年暑假,在联大就读的杨振声的犬子杨起到昆明东南部的阳宗海游水,休息时,与汤池边上的茶客喝茶,桌上的查良铮(即墨客穆旦)说:“沈从文这么的人到联大来教书,就是杨振声这么莫得视力的人引荐的。”历史已经解说,杨振声慧眼识珠,而沈从文执教联大亦然尽责的。但在那时,查良铮的不雅点代表了不少人的办法。查良铮,18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40年,23岁的查良铮于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西南联大时期,查良铮用“穆旦”作为别号写诗,和闻一多、朱自清、冰心、冯至、卞之琳等交游。写新诗的穆旦,疏忽写演义的沈从文,有点让人感到无意。

1943年7月,沈从文晋升为教授,校常务会议决定“改聘沈从文先生为本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月薪三百六十元”。其薪水看似不少,但据余斌在《西南联大·昆明记忆》中记录,晚沈从文两个月晋升的法商学院教授周覃祓因为是英国爱丁堡大学商学士,虽比沈从文小8岁,1942年才担任讲师,月薪却是430元。

据1945年4月西南联大的薪水表记录,沈从文当月薪金是440元,扣除所得税11.5元、印花税2元,实领426.5元。沈从文所领薪金为教授一档的最低起薪。以新文体为业的沈从文,尽管所著演义如雷贯耳,但在西南联大并不为人所宝贵。

杨振声在西南联地面位举足轻重,在他身边相助了朱自清、闻多、冯至、沈从文等教授兼作者,新文体在昆明茂盛发展,渐成阵势。

热心助人

一又友圈中的老年老

杨振声是京派文士圈子中的老年老,热心耕种年青人。不管谁遭受繁难,他老是尽其所能施以赞成。

1932年9月,南京政府批准杨振声的去职苦求,况兼把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由教务长赵太侔继任校长。

杨振声重返北平后不久,就接到训诲部部长王世杰请托的任务。“九一八”事变后,寰宇抗日气氛热潮,国防委员会出资,求训诲部编纂带有抗日颜色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王世杰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刚刚卸任国立青大校长一职的杨振声。在此期间,杨振声把女儿杨蔚、犬子杨起以及干女儿方瑞(青大校医邓仲纯之女邓译生),从青岛带到北平,同住在北平西城的西斜街中段路西一座有高大门墙的院落里。

1933年夏天,从山东大学去职的沈从文,应杨振声邀请赴北平参与训诲部中小学教材编选委员会的做事,况兼协助杨振声把此前由吴宓主编的《大公报》文体副刊改版成为文艺副刊。他与独身妻张兆和沿路住进西斜街杨家。

一天,杨振声家的大司务送沈从文的裤子去洗,发现口袋里有一张当票。于是,他将这张当票交给了杨先生。蓝本,为了应酬多样生涯开支,张兆和将姑母送给我方的一枚玉控制交给沈从文当掉了。得知此事,杨振声预付了50元薪水给沈从文应急。其后,杨振声半开打趣地对一又友说:“人家订婚,都送给密斯控制,哪像沈从文,不但莫得送新娘控制,还因为缺钱,把新娘的控制给典当了。”

沈从文决定买下西城府右街达子营28号作为新房。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在中央公园水榭举行婚典。

1933年,走出校门的萧乾,在杨振声和沈从文的保举下,参加《大公报》当记者。

卢沟桥的炮火,冲破了杨振声、沈从文和萧乾生涯的安详,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谈路。杨振声和沈从文从沦一火的北平波折到了汉口。此时,萧乾已经被《大公报》解聘,也到了汉口,莫得了做事,莫得了薪水,生涯堕入困窘之中。杨振声、沈从文向他伸出救援之手。萧乾在《我的发蒙丰足杨振声》文中写谈:“概然收留了我,让我参加他们从一九三三年以来在编纂的中小学教科书的做事——那时已近尾声。他们在珞珈山脚租了所小独院,几间平房,院门是座竹编的竹篱门,横楣上是五个‘福’字,咱们戏称它作‘五福堂’。这么安闲后的我,算是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更紧迫的是,杨振声和沈从文从个人的薪水中,每月凑出50元,送给萧乾作为生涯费,一直资助到1938年秋天,萧乾再行加入在香港重整旗饱读的《大公报》。杨振声、沈从文济困解危的资助,令萧乾没齿铭刻。

1938年夏天,杨振声、沈从文到达昆明后,几个家庭好多人都随杨振声住在昆明北门街的一个大院子里。张充和在《三姐夫沈二哥》一文中说:“七七事变后,咱们都汇聚在昆明,北门街的一个临时人人庭是值得操心的,杨振声同他的女儿杨蔚、老三杨起,沈家二哥、三姐、九密斯岳萌、小龙、小虎,刘康甫父女。我同九密斯住一间,中隔一大帷幕。杨先生俨然家长,吃饭时座位虽无人指定,却自然有个步骤。我坐在最下首,三姐在我左手边。汪和宗总管咱们的伙食饭账。在我窗前有一小径通山下,下边等于靛花巷,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在地。时而有人由灌木丛中走上来。傅斯年、李济之、罗常培或来吃饭,或来聊天。院中养只大公鸡,是金岳霖寄养的,一到拉空袭警报时,他人都出城疏散,他却进城来抱他的大公鸡。”此时的张充和也加入了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纂做事。

日寇轰炸昆明,西南联大的教授疏散到原野和乡下。呈贡龙街的杨家大院,孙伏熙、杨振声、沈从文、张充和都住过。

1940年夏天,朱自清准备带薪放假一年,他行将踏上回成都与妻子孩子团员的旅程。杨振声建议他利用这个年假,撰写一本向青少年先容中国古典文化精华的小册子(那时暂命名为《古典常谭》)。1941年11月,朱自清复返昆明,改进在成都期间写完的《古典常谭》。1942年2月3日,朱自清走路了一大段难行的马路,把《古典常谭》书稿和绪言交给杨振声。杨振声建议,把书名改为《经典常谭》,朱自清莫得立即高兴。但在归程中,经过反复考虑、琢磨,他招供了杨振声提倡的书名。1942年5月14日,朱自清在日志中写谈:“下昼至藏书楼研究《经典常谭》中之两问题,看来须加校正。”1942年8月,被誉为“包囊百万字,涵盖三千年”的《经典常谭》,在重庆由国民典籍出书社出书发行。同庚3月,闻一多独一世前出书的学术著述《楚辞校补》也由该出书社印行。这两本联大学者的著述,都是用发黄的土制纸印刷的,一样成为他们各自的代表作。

朱自清在《经典常谭》自序中说:“谢谢杨振声先生,他饱读舞编撰者写下这篇常谭。”这本近8万字的人人小书发行不衰,从抗战时期一直到当今,仍然是青少年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初学指南。

杨起在吊唁父亲杨振声的文章中也写谈:“父亲对一又友、对周围的人粗莽大方。”1949年,丁西林配偶来到北京,杨振声热诚地招待他们,“在咱们家里住了几个月,直到人民政府安排了他们的做事”。丁西林是戏剧家、物理学家,1947岁首至1948年6月执教于山东大学物理系,并担任理学院院长。1948年9月,丁西林从台湾大学重返青岛,在山东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1949年9月,丁西林接受周恩来的邀请,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事协商会议第一届整体会议。就是在这个时候,丁西林配偶暂居在杨振声家中。1950年,丁西林任中华寰宇科学时间进步协会副主席。1960年,丁西林任文化部副部长。值得一提的是,丁西林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戏剧创作,恰是在杨振声、沈从文的饱读舞下进行的。丁西林的代表作《一只马蜂》,1926年6月5日由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在北京首演,赵太侔导演,受到好评。他的独幕笑剧号称笑剧范围中的上乘之作。丁西林是特出的物理学家,又是戏剧家,是我国当代笑剧的首创人之一,他的人生如戏,多彩多姿。

谈到戏剧,一个不可忽视的征象是,山东大学在青岛时期,赵太侔、闻一多、梁实秋、宋春舫、孙大雨、洪深、丁西林等教授,都从事过戏剧翻译、创作、上演。青岛的文体和艺术的底蕴,由此徐徐积贮。

杨振声在耕种和培养后生学子方面更是不遗余力。从他柔顺后生学子的生涯中即可看出。

1946年,北京大学复校后,杨振声执教华文系。这个时候,内战的阴云密布,物价飞涨,许多大学生不知肉味。这年冬天,杨振声请北京大学华文系一年级的十几位学生到家中吃饭,有益为他们改善伙食。那时读大一的顾文安记叙谈:

一次,先生请十几位同学到家吃涮羊肉,我是只吃鱼虾蔬菜,不吃任何肉类的,着手生得知后,立即叫厨师作念一盘鱼给我吃。我真实不好深嗜,埋怨我方不应该表示偏食的污点而发愤先生。今日咱们在先生家里还见到一位收购字画的人从墙上取下一幅先生可爱的古画,算计是出售了,咱们几民心中真实不是味谈!那年头物价飞涨,教授们工资也很有限,先生为了其他需要和给学生们“打牙祭”把古画也出卖了。先生不只是柔顺学生们的学习,也柔顺学生们的生涯,粗莽大方,热心耕种年青人是无人不晓的。他确凿咱们的好丰足。

一又友圈中的老年老,后生学子心目中的恩师,这就是杨振声给同期代人留住的印象。

清净雅致

颐和园消夏雅会

乱伦文学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晓喻联大竣事。三校北返复校。是年1月,杨振声就到了北平,采选北京大学,主抓复校做事。

胡适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但那时他还在好意思国,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长。罗常培写信给胡适,保举杨振声主抓北大华文系:

是以对于国文系的主抓,若是您不可自兼,可由今甫兼管。今甫文士气虽重(不是奋不顾身的脚色,而且有偏见和乡曲之见),他对于文体尚有相配深的修养。

这可能是那时文化界对杨振声的印象。

事实上,杨振声对国文系主任一职并不若何抵制。他照旧喜欢通过报刊作念文艺做事。1946年12月,冯至与杨振声、沈从文、朱光潜等人裁剪出书了杂志《当代文录》。该杂志以杨振声提倡的“交融阐明的立异精神”作为裁剪方针,裁剪主义则顺利指向了“创作咱们这个期间的新文艺”,较高的文体品位使它很快便成为“朔方文化复员与文体引导伸开的第一面旗子”。

1948年7、8月间,杨振声、冯至、沈从文、朱光潜等还同去颐和园“霁清轩”消夏,他们在园中沿路作诗、作画、作文,享受着片霎的散逸生涯。

北大经济系教授张友仁(退休后任西南联大学友会会长)晚年回忆北行家友,疑望记录了此次雅会:

1948年夏,他(沈从文)和杨振声教授得到北京市市长何念念源学友的护理,住在颐和园谐趣园北边十分幽邃的霁清轩避暑。那是颐和园内最为佳绝的一处园中之园,秀好意思的院落、参天的古木、满架的藤萝,还有淙淙的活水。杨振声先生住在园内主要建筑三开间的霁清轩内,该轩的廊柱上彩绘有一串串秀好意思的葡萄。8月间,我去看望他们时,杨先生正坐在里面一张摇椅上歇凉,沈先生则住在北面的一栋平房里。沈先生避暑中并出头露面,正在那里写稿《霁清轩杂记》长文。他和咱们大谈颐和园的历史和逸事,我才知谈,霁清轩蓝本是慈禧太后的住处,那时是北京市政府的一所里面高等招待所。

此次之是以能去颐和园消夏,是因为时任北平市市长何念念源的关系。杨振声与何念念源是北大的同学,又都是山东人。杨振声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校万古,何念念源担任山东省训诲厅厅长。两人关系非团结般。

就在这个暑假,傅汉念念与张充和在此结下情缘。《张充和诗字画选》收录了《结缡二十年赠傅汉念念》(二十首选五),其一:“翩翩快步上瑶阶,笑映向阳雪映腮。记住景山西畔路,佯惊相见问何来?”末一句含蓄、婉约,让民心领意会,却又明知故问,传递出两人之间渊博的情感,几乎有清照词“和羞走,倚门回来,却把青梅嗅”之韵味。其四:“霁晴轩侧涧亭旁,永昼流泉细细长。字典随身仍语隔,如禅默坐到斜阳。”是写傅汉念念随杨振声、冯至和沈从文三家在颐和园消夏时,仍不忘带辞书学汉语。

诚如钱理群先生一本书的名字——“1948:寰宇玄黄”,中国的社会与政事靠近着要紧变革,文化生态与文化体制行将迎来深切的变化。关联词山雨欲来风满楼,谁能穿越世事纷繁,识破历史的变数?1948年,解放干戈已经进行两年,国统区经济全面崩溃。北平风景安详,实则暗潮倾盆。暑假事后,战事日紧,北大教授们靠近着何去何从的抉择。是以,1948年夏天,杨振声和北大教授在颐和园消夏,号称终末的雅会。

夏天事后,在蒋介石的指令下,国民党驱动拉拢著名文化人士,杨振声的名字出当今名单上。但是,他远隔南下,取舍留在北平,理睬解放。而北大校长胡适则乘坐国民党特派的飞机离开了北平。

1948年12月16日《北平常报》报谈:“硝烟实足了北平,口口声声不考虑走的胡适博士,终于在昨天午后二时伺机南飞了。胡博士走得干净利落,除去一个小牵扯外,别无长物。”

临走的时候,胡适给文体院院长汤用彤和秘书长郑天挺留住一纸短笺,说:“今早及今午接连政府几个电报要我即南去。我就毫无准备地走了。一切的事,只好奉求你们几位共事督察。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从此,他再也莫得回到北京大学。杨振声亦然胡适短笺中提到的“几位共事”之一。

调离京城

藏书之中夹着旧事

杨起在《吊唁我的父亲》文中说:“他面带含笑,眼珠里精明着亮堂的色泽,内心充满了扬弃昏黑走向光明的喜悦之情。他就这么迎来了北柔顺寰宇的解放。”身处旋乾转坤的期间,杨振声意志到我方念念想的落伍,他写了《我蹩在期间的后头》,深切地领悟我方、搜检我方:“我参加过《新潮》杂志社,在班上挨先生的骂,下过监狱,在家中挨父母的骂。至少,在旁人看来,不可不算前进了。关联词,我一直呆在哪里,期间却是一刻不断地在奔流,于是我就蹩在后头。”为了跟上期间,杨振声和北京市文联的文艺做事者拜谒战斗英杰。他写了《华东一级人民英杰刘奎基》,这篇文章发表在1950年10月的《北京文艺》上。

1952年,寰宇高等院校调整,杨振声被调到长春东北人民大学,任华文系教授兼中国文体史教研室主任。

1956年3月7日,杨振声病逝于北京协和病院,长年66岁。杨振声患病究其源,是在西南联大时期,他的身材、健康被严重透支。他的家人和好友在金鱼巷子贤慧寺举行了悼念庆典。

许德珩、周培源、李四光、周炳琳、陈岱孙等人参加了他的悼念会。临终,杨振声独一的遗嘱是将其全部藏书(2379册)捐给长春东北人民大学藏书楼。

想来,这些穿越了历史云烟的册本仍在藏书楼,肃静地记录着杨振声的来路和去路。人事有代谢,来往成古今。如今,生涯在青岛这座城市的人们,应该读一读杨振声,他留住的事功和声息,不应该被岁月的活水带走。

文章推行来自于《山大的旧交们》

作者:刘宜庆

裁剪/刘妤旂反差 婊